在中國古代文藝理論中,古代的書法理論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也是我國藝術理論中的最寶貴的遺產。不認真研究我國古代的書法理論而希圖在書法上有所作為,這是難以想象的。只是古代書家去今久遠,他們的實踐和思維方式以及記錄這些方式的文字,都與今天大相區別,而且從數量上說,先秦以降,書論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一般的書法愛好者實在難以領略。為了給這些書界朋友提供必要的方便,我們擷取了在中國古代書論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書論,并作簡要的評說。我們希望我們的工作能對今天的書法的創新和發展有所裨益。
中國書論源遠流長,有特色有創見有影響的論述很難一一搜求。又因為對書法藝術的欣賞評論,除了有其“客觀性”,還有很大程度的“主觀性",因“見仁見智”而流派紛呈,因此直到今天,還很難有一個人人都滿意的關于“書法"的定義,這也就給文章的選錄帶來了困難。但作為一門發展了兩千多年的獨立的藝術,對其藝術特征和創作規律,畢竟有了不少共識。根據這些共識,參照現代藝術理論的一般體系,我們從書法藝術的本質論、創作論、作品論、發展論、欣賞與批評論五個方面,對古代書論作了梳理和選擇。
相對而言,古代書法理論的出現比書法藝術的形成要晚一些。據目前所能見到的資料,古代書論著作最早出現于漢代。西漢大學者、文學家揚雄在他的《法言·問神》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書,心畫也?!边@里的“書”雖不是專指書法,但它最早論述了有關中國書法理論的根本命題——書法同書法家思想感情之間的關系和書法藝術表情達性的特質等問題,對后世的書法創作和書法理論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書論史的源頭。
漢代是我國古代書法理論的初創期。隨著書法藝術的成熟和興盛,專門研究書法的理論 著作便應運而生。最早論述書法的一篇文章是東漢書法家崔瑗的《草書勢》。崔氏在文中認 為,草書的出現正是由繁到簡的社會需要的反映,并描述、贊揚了書法的形態美和動態美。 對書法的藝術審美功能和價值作了充分肯定。繼此之后又出現了幾篇重要的書論著作,如趙 壹的《非草書》、蔡邕的《篆勢》、《筆賦》、《筆論》、《九勢》等。尤其是大書家蔡 邕的《筆論》和《九勢》,在中國書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書法理論的成熟期。這一時期,書法藝術非常興盛,出現了一大 批書法名家。書法藝術的發展也帶動了書法理論的研究。西晉時,出現了一批以自然界中千 姿百態的物象、動態來描繪、比喻各種書體形態美的理論著作,如成公綏的《隸書體》、衛 恒的《四體書勢》、索靖的《草書狀》、劉劭的《飛白勢》、楊泉的《草書賦》等,表現出 一種“尚象”的審美趨向。東晉時,書家已不滿足于對書法外在形態的描述,而開始探求用 筆、結體和章法技巧的規律,并注意研究人的主觀意志與書法的關系。如世傳衛夫人的《筆陣圖》、王羲之的《題<衛夫人筆陣圖>后》、《書論》、《筆勢論》、《用筆賦》、《記白云先生書訣》等,都是這方面的重要書論。至南北朝時,受時風的影響,開始重視對各個 書家的評論。這方面有影響的著作有羊欣的《采古來能書人名》、虞和的《論書表》、庾肩吾的《書品》等。尤其是王僧虜的《書賦》、《論書》、《筆意贊》等書論,著意探求書法創作的過程和特征,對后世書法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隋唐是我國古代書法理論的興盛期。隋代雖立朝時間很短,但其書法上承南北朝碑刻, 下啟唐楷諸家,為唐代楷書法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其書論也重在探討楷書的筆法與結體, 智永的《永字八法》和智果的《心成頌》是這方面的代表。隨著唐代書法藝術的達到鼎盛, 書法大家、名家輩出,流派紛呈,書法理論也興盛起來,大批成系統、有分量的書論著述陸 續問世,對細部技法的探討和對書法創作規律的剖析逐漸代替了對書法藝術總體印象的闡述 ,涉及了書法藝術的各方面,體現了唐代“尚法”的風氣。歐陽詢的《三十六法》、孫過庭 的《書譜》、張懷瓘的《書議》、《書信》、《書斷》、《文字論》、《六體書論》, 《論用筆十法》,竇臮、竇蒙的《述書賦》,徐浩的《論書》、顏真卿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張彥遠編的《法書要錄》等都是這一時期書論的代表作。尤其是歐陽詢的《三十六法》 、孫過庭的《書譜》、顏真卿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在中國書法理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是古代書法理論的變革期。由于各種原因,宋代的書法無法與唐代相比肩,卻能另辟蹊徑,一時帖學盛行。而且在書法理論上也有所革新和發展。宋人論書主張書法創作不應受法度的束縛,不必斤斤計較于點畫、布置等具體方法,而應重視作品中的風神意韻及書家的內在精神與氣質,自由地抒發其胸臆,力求創新。它是宋代“尚意”書風的反映。朱長文的《續書斷》、蘇軾的《論書》、《東坡題跋》、黃庭堅的《論書》、米芾的《書史》、《 海岳名言》、姜夔的《續書譜》等,都是這一時期書論的代表著作?!独m書譜》尤為系統精到,為歷代書家所推祟,影響巨大。